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苏轼《浣溪沙》
种豆得豆
(中国大豆的栽培历史)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2000年前三国时期的《七步诗》流传至今,可见大豆在中国的种植历史非常久远。汉司马迁《史记》头一篇《五帝本纪》中记载: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菽就是大豆。学者认为,中国至今已有5000年的大豆种植史。而欧美各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很短,大约在19世纪后期才从中国引入种植。21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
虽然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种植大豆,但区域集中的特征很明显,主产区有两大片:一片是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另一片是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省。
自1996年开始至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自产的大豆难以满足居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中国大豆进口量连年增长。近几年,大豆每年进口量高达9000万—9500万吨,进口依赖度85%以上。进口来源于世界主要三大主产国:美国、巴西和阿根廷。
一颗豆子的七十二变
(大豆的加工与消费)
作为食品,大豆是一种优质高含量的植物蛋白资源,其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的组成比例非常接近于肉类食品,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地位很高。作为油脂油料作物,大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植物油和蛋白饼粕的提供者。每一吨大豆可以制出的粕油比为8 ∶2,即0.8吨豆粕和0.2吨豆油。大豆压榨出的豆皮可以和豆粕混合,调节豆粕的蛋白量。主要用于补充喂养家禽、猪、牛等的蛋白质,少部分用在工业原料及医药工业上。用大豆制取的豆油,油质好,营养价值高,是重要的植物油来源。
豆粕是动物饲料中应用最广泛的蛋白质饲料,也是营养价值最高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大约85%的豆粕用于家禽和猪的饲养。最近几年,豆粕也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中。豆粕中含有的多种氨基酸能够充分满足鱼类对氨基酸的特殊需求,在水产养殖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豆油是另一种大豆的压榨产品。在外观上,豆油具有一定的黏稠度,呈半透明液体状,其颜色因大豆种皮及大豆品种不同而异,从淡黄色至深褐色,具有大豆香味。豆油是世界上最常用的食用油之一。烹饪用油是豆油最主要的用途。世界上豆油用于烹饪的消费量约占豆油总消费量的70%,我国烹饪用豆油消费约占豆油消费量的78%,约占所有油类消费的35%。
豆油除了直接食用外,还可以用于食品加工。豆油可以用来制作多种食用油。如凉拌油、煎炸油、起酥油、人造奶油等。我国食品加工用油约占豆油总消费量的12%。豆油的另一种用途是应用在工业及医药上。豆油经过加工可制成甘油、油墨、合成树脂、涂料、润滑油等。在医药方面,豆油有降低血液胆固醇、防治心血管病的功效,是制作亚油酸丸、益寿宁的中药原料。
大豆“三国志”
(全球大豆主产国与种植的季节性)
目前世界大豆三大主产国合计产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美国约占34%,巴西约占33%,阿根廷约占15%;三大主产国以外的国家大豆产量约占18%。
大豆的种植生产具有非常强的季节性特点,主产国有处于北半球的美国,也有处于南半球的巴西和阿根廷。所在国家一般春季种植,秋季收割。因此从全球来看,每年9—10月北半球会收割一季大豆,2—4月南半球会收割一季大豆。
大豆的生长期一般在4—5个月,种植生产过程分为种植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收获期。以北半球的美国和中国为例,每年5—6月为种植期,6月底至8月初为开花期,8月初至9月末为灌浆期,10月至11月为收获期。南美大豆种植由于纬度不同,因此巴西和阿根廷的种植期有一些差别。
条条航线到中国
(大豆的国际贸易流通)
大豆由三大主产国种植收获,运送至消费区形成大豆产业链的流通。其中以大豆进出口贸易为主,豆粕/豆油进出口贸易为辅。
过去20年里,世界大豆出口量由4500万吨增长至15500万吨,增量11000万吨。其中中国大豆进口量由1000万吨增长至9000万吨,增量8000万吨。除中国以外的国家增量在3000万吨左右。中国的进口量接近世界大豆贸易量的60%。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由主产国运送至中国的航运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美国西海岸发运可以穿越太平洋到达中国;美国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发运可以由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到达中国;巴西和阿根廷发运可以穿越印度洋到达中国。
巴西大豆出口量由1000万吨增长至8000万吨以上,是大豆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与之对比,美国大豆出口量由最初的2600万吨增长至目前5000万—6000万吨。阿根廷大豆出口量在1000万吨左右,如果遇到减产年度,可能会降低至200万吨附近,如2017—2018年度。
阿根廷作为世界第三大主产国,正常年份大豆产量约5500万吨,大豆出口比例不如美国或巴西多,主要由于阿根廷大豆是在国内压榨,并以豆粕出口为主。阿根廷是世界最大的豆粕出口国,每年豆粕出口量为30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豆粕出口量的45%。豆粕的进口国家非常分散,最大进口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每年进口豆粕的量大约500万吨。
黑土地长出金豆子
(影响大豆的价格因素)
影响大豆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因素很多,宏观方面受美元指数、原油价格、主要进出口国家汇率波动的影响;农业产业方面受大豆、玉米、小麦等相关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影响;大豆产业链方面有主产国之间种植面积竞争的影响、国内进口和国产大豆的压榨情况、豆粕豆油的供需、市场体系、国家收抛储、其他替代油脂油料供求等。
全球大豆以南北半球分为两个收获期,南美(巴西、阿根廷)大豆的收获期是每年的3—5月,而地处北半球的美国、中国的大豆收获期是9—10月,因此,每隔6个月,大豆都有集中供应。
导致减产的灾害天气对大豆价格的影响非常大,尤其以美国和巴西种植期出现的灾害天气影响最大,这是由于美国和巴西大豆产量都占世界大豆产量的30%以上。在影响大豆产量的天气问题中,市场对高温少雨的干旱天气更为敏感,这是由于大豆属于喜水怕旱作物,多雨的年份一般容易造成大豆总体丰收,而干旱年份往往伴随价格大幅上涨。其他种植期的问题也会对价格产生影响,比如播种季节由于多雨导致播种延迟或局部地区无法播种,收割季节由于多雨导致大豆变质或无法收割,另外还有病虫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等。
巴西目前大豆产量已与美国持平,且已是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因此在巴西大豆出口时期,巴西雷亚尔汇率的波动对国际大豆价格影响很大。雷亚尔汇率大幅贬值对大豆价格存在利空的作用,大幅升值对大豆价格存在利多的作用。大豆价格的波动是伴随所有影响因素作用而发生变化的。有些年份雷亚尔汇率和大豆价格的波动存在一定的反向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大豆价格的变化是由雷亚尔汇率波动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在那些时期,也同时存在其他方面的因素对价格产生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原油和能源等商品对大豆价格也存在影响。能源价格的变动对大豆的种植、贸易物流费用、加工过程以至终端都会产生影响。原油价格对大豆压榨产品——豆油又存在更深层次的影响——生物柴油,这是用植物油加工后作为燃料使用。
另外,美国管理基金的持仓变化对价格的推动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管理基金历史持仓最大在净多20万手附近,最少在净空10万手附近,对比美国大豆期货持仓量,其一般在70万—100万手。由于管理基金持仓相对大豆期货合约持仓比例大,因此管理基金持仓大幅变动时,对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会比较大。
世界各国为维持农业生产的稳定,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都会适时出台一些补贴或扶持政策。国家的农业政策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稳定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国内大豆压榨的主要来源仍然是进口大豆,这就使得国内的油粕价格受到国际进口大豆价格的影响。在此大环境下,如果国内油粕价格出现异常,国家经常会通过收抛储大豆来平衡国内市场对于油粕的供需格局,以保护豆农和消费者的利益。政策的变化对大豆价格的影响较大,并直接导致豆类产品在短期内剧烈波动。
流感疫情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游产品饲料的需求上。猪饲料的原料来源主要是玉米和豆粕,玉米占50%,豆粕占20%,尤其是豆粕富有多种氨基酸,对猪摄入营养很有好处,85%用于猪和家禽饲养。实验表明,在无须额外加入动物性蛋白的情况下,仅豆粕中含有的氨基酸就足以平衡猪的食谱。只有其他粕类单位蛋白成本远低于豆粕时,人们才会考虑使用替代品。如果出现猪瘟或者禽流感,下游需求出现下降,直接会影响豆粕的价格。
大豆定价看期货
(大豆期货合约)
1936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推出了大豆期货合约,对促进美国豆类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其历史不如玉米、小麦等谷物期货长,却成为CBOT交易史上最成功的品种之一。美国在最近几十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产业格局使得美国的大豆期货价格在全世界发挥了基准价格作用,世界各国的大豆定价都要参考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同时,全球也有多地相继上市了大豆期货。如美国中美洲商品交易所(MCE)、匈牙利布达佩斯商品交易所、日本东京谷物交易所、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MCX)都曾推出过不同的豆类期货合约。
大连商品交易所于1993年推出大豆期货合约。2002年3月,由于国家转基因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进口大豆暂时无法参与期货交割,为此,大商所对大豆合约进行拆分,把合约拆分为以食用品质非转基因大豆为标的物的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和以榨油品质大豆为标的物的黄大豆2号期货合约。换言之,黄大豆2号期货合约包含了转基因大豆,而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是不包括转基因大豆的。尽管CBOT的大豆期货标的名称也是黄大豆2号,但其内容不一样,1号、2号及3号是指同一品种之间的质量等级差别。
大豆期货是中国商品期货品种中上市时间较早、累计成交量最大和交易最规范的品种之一,后来,大商所又推出豆粕期货和豆油期货,油脂“三兄弟”的联袂上市,不仅顺应了接轨全球期货市场的要求,也为国内豆类生产、加工和消费企业提供了风险规避的工具,极大地满足了这些企业的避险要求(见下表)。
表 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1号、2号
年年岁岁花相似
(豆粕消费的季节性)
豆粕是棉籽粕、花生粕、菜籽粕等12种动植物油粕饲料产品中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种。作为一种高蛋白质,豆粕是制作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且不易被替代。此外,豆粕还是制作糕点食品、健康食品及化妆品和抗菌素原料。
当豆粕价格过高的时候,饲料企业就开始减少饲料配方中的豆粕添加比例,增加杂粕的用量。以猪配合料为例,一般蛋白豆粕的添加量为10%—30%,当豆粕价格偏高,杂粕替代就会增加,但棉粕中的游离棉酚和菜粕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含有的硫代葡萄糖甙、丹宁、植酸、芥子碱等抗营养因子都会降低饲料品质,所以杂粕替代量理论上只有5%—10%。这就保证了每年豆粕的需求不会因为价格大幅升高而出现大幅下降。
过去2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不断增长,到目前中国每年消费的大豆80%左右依靠进口供应。因此大豆压榨厂产能多集中于沿海省份,主要集中于广西、广东、江苏、山东、河北和辽宁等地区。经过压榨生产的豆粕,将从沿海地区运送至内陆省份生产饲料,以满足全国各地的消费需求。
由于美国和巴西是中国大豆进口的最重要来源国,两个国家每隔6个月会有大豆收割供应给世界市场,因此中国大豆进口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巴西和美国大豆收割后大概两个月时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会较大,比如每年的5—8月大量进口巴西大豆,11月至次年1月大量进口美国大豆。进口量较低的月份除出口国家供应原因,还有中国需求的季节性因素影响。
中国养殖产业需求每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春节之后的时间是饲料消费的淡季,因此豆粕的需求每年最低,中国的大豆进口量和工厂压榨量也相对较低。伴随需求逐渐回升,工厂的压榨水平在之后的月份里不断升高。春节之前的几个月是每年饲料消费的旺季。压榨厂会根据每年的需求季节性特征安排规划生产,因此工厂的大豆压榨量会表现为比较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最常用的食用植物油
(豆油的消费)
豆油取自大豆种子,与大豆豆粕一样,是大豆的压榨产品。
豆油在世界植物油生产和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世界豆油产量和消费量均呈现上升态势。豆油产量居世界植物油产量的第二位,约占28%。在世界植物油贸易中,豆油贸易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8年世界豆油产量为5700万吨,仅次于棕榈油。豆油贸易量占世界植物油总贸易量的15%,居各类植物油的第二位。
豆油在中国的地位更高,2018—2019年度,中国大豆油总供应占所有植物油总供应的45%。在中国,豆油是每年消费量最大的植物油商品,而且豆油的供应有95%是在国内压榨生产的,进口供应仅占5%左右。
豆油的生产全部由大豆压榨而成,因此世界大豆主产国即是豆油主要供应源头。中国2000—2010年每年进口豆油200万—250万吨。近几年随着大豆进口量逐渐增加,中国压榨生产的豆油不断增多,无须继续大量进口豆油满足消费,因此豆油进口量近几年在60万—80万吨。
国际能源价格对植物油价格存在很大影响。生物柴油是指植物油与甲醇或乙醇经酯转化而形成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可作为燃料使用。近20年,生物柴油对豆油的消耗量可以说从无到有并且不断扩大,目前工业消耗量占豆油总产量近20%,棕榈油炼化生物柴油的比例甚至高达27%。一旦原油价格上涨,生物柴油产量很容易迅速提高。因此,豆油具有生物能源炒作属性。
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粕及豆油期货合约
大连商品交易所于2000年推出了豆粕期货合约,并于2006年推出了豆油期货合约(见下表)。至此大豆压榨环节原料和产品的期货合约得到完善,满足了加工和消费企业的避险需求。2017年3月31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又推出豆粕期货期权合约。豆粕期货期权的推出,不仅顺应了接轨全球期货市场的要求,而且为国内豆类生产、加工和消费企业提供了风险规避的工具。
表 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期货及豆油期货合约
最新评论